中國還需重視和提升譯者地位
仲偉合認為,目前一些院校的外語教師評職稱,譯文不如論文管用的現象,正充分說明中國很多人對翻譯這種再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認可還有待更正。
“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他說道,“實際上一篇好的譯文,它生產的過程,它的難度,它的這種創(chuàng)新,不亞于原創(chuàng)的作品。所以應該給翻譯,給譯作一個原創(chuàng)的地位。那么在我所在的學校廣東外貿大學,我們的譯著和我們的著作,都是等同看待的。所以這方面已經邁開了一大步。還有一些院校,也把譯著和著作等同看待。”
仲偉合還對網絡于翻譯的影響,也做了樂觀的展望,“互聯網將來一定會對口譯實踐和翻譯實踐,都會起到一個很大的促進作用,比如某翻譯網站上,很多的翻譯愛好者,對一些美文和時文來進行一些翻譯的交流交換,那么實際上通過這樣的交流,大家都可以對語言來進行一個探討。因為翻譯沒有標準答案。”
對于譯言網之前通過“眾包”模式翻譯《史蒂夫·喬布斯傳》并迅速由中信出版社成書的模式,以及后來因其翻譯質量引發(fā)的種種爭議,仲偉合認為,“流行書肯定會趕時效,翻譯出來的東西肯定會有許多值得商榷的東西,但我覺得譯者可以在修訂和再版的時候,充分吸收網友們的一些好的意見,來去改善提高它的翻譯質量。但100個人可以拿出100個翻譯的版本出來。大家通過網上的平臺來互相交流,探討語言探討文化,探討在同一個時期同一個文本,它可以進行的不同的翻譯。”
不過,對于市面上各種倉促成書的低劣譯著,以及多年不變的譯者待遇,仲偉合還是發(fā)出了自己焦急的感慨。
“譯者待遇不好,其實這是一個事實,”仲偉合指出,“比如說譯作的稿酬,特別是在筆譯這一塊,應該來說與原創(chuàng)相比,那是差得很多;筆譯跟口譯來相比,也是差得很多。所以你看到很多年輕人,他們的語言能力,雙語轉換能力都很強,但是不太愿意去從事筆譯工作,我想這主要是因為跟筆譯的待遇低有很大的關系。這有歷史的原因,也與大家對譯作的重視程度,有很大的關系。”
按照國家版權局制定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guī)定》,官定的翻譯稿酬為千字20-80元,這個還是一二十年前的標準。很多譯者很難考這個維持生計。楊憲益去世時,很多人也哀嘆中國翻譯界再無大師。因翻譯《挪威的森林》而知名的著名翻譯家林少華當時就說,“最大的問題就是青黃不接,老一輩翻譯家不是去世就是干不動了,青年人一時上不來。而像我這樣不老不青的人又潰不成軍。”
對此,仲偉合認為,“翻譯大家的培養(yǎng)不是說能從學校直接培養(yǎng)出來的,一個大師一個大家的誕生他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首先,學校要給他提供一個很好的成長搖籃,成長好的基礎。如果在幼兒時代他的營養(yǎng)就不良,那將來就很難成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所以學校是培養(yǎng)大師的第一步。社會,也就是我們的一些行業(yè),也要為大師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承認譯者的地位,承認譯作的地位,提高譯者的待遇,國家從立法層面,從政治層面,高度重視譯者,高度重視譯作,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大師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