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曉輝
摹仿聲音的詞稱為擬聲詞(imitative words),各國語言中都有,連很多動物的名稱都是通過模擬其叫聲得來的,如鴉(crow)、蛙(frog)、布谷鳥(cuckoo)、蛐蛐兒(cricket),中文和英文都是如此。我們不妨大膽地猜測,擬聲詞可能是所有語言中最原始的詞匯,是人類的祖先摹仿動物叫聲、自然界的聲響和動作發出的聲音形成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語言的發展,擬聲詞也逐漸豐富起來,潺潺的水聲、隆隆的雷聲、瀟瀟的雨聲、哈哈的笑聲……,表現力越來越強,最終,成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擬聲詞通過聲音的渲染,能夠給予讀者聽覺上的刺激,起到增加聲勢、強化動作的效果。在文學作品特別是詩詞當中,如果運用得當,往往會成為點睛之筆。
中國古代詩歌中,運用擬聲詞的例子俯拾皆是: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詩經·小雅·伐木》)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鳴。(屈原《九歌·山鬼》)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辭》)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李商隱《無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曹雪芹《秋窗風雨夕》)
如何將這些鮮活生動的擬聲詞翻譯成英文是一門學問,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擬聲詞的漢譯英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原文中的擬聲詞用英語中對應的擬聲詞翻譯;另一類是原文中有擬聲詞,但翻譯成英文的時候不用擬聲詞。還有一種情形,那就是中文原文里沒有擬聲詞,但英文譯文卻用擬聲詞進行翻譯,這主要取決于譯者的選擇。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類,從中文擬聲詞到英文擬聲詞的翻譯:
【配圖:彭靖雯】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Click, click, forever click, click;
Mulan sits at the door and weaves.
(Arthur Waley譯《木蘭辭》)
“唧唧”,擬聲詞,織布機的咔噠聲。Click, click, forever click, click,木蘭的織布機不停地發出咔噠聲。click既可以當作名詞使用,也可以當作動詞,名詞指咔噠聲,動詞指發出咔噠聲。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
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Cold is the wind, fast falls the rain,
The cock aye shrilly crows.
But I have seen my lord again; —
Now must my heart repose.
(James Legge譯《詩經·鄭風·風雨》)
英語中有很多表示動物鳴叫聲的詞匯,而且這類詞匯往往都兼備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如上文中的crow,用作動詞指雞鳴,用作名詞指雞鳴的聲音。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Outside the window-screen the rain drizzles and drips.
The spring is gushing away.
(吳經熊譯李煜《浪淘沙》)
“潺潺”,水聲。如果是雨滴聲,翻譯時可以用drizzle、drip、drop,甚至還可以像林語堂那樣用pit-a-pat, pit-a-pat。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The wind soughs and sighs,
And the waters of Yi are cold!
The Man of Valour is setting out ...
But ne'er will he return!
(全增嘏譯《渡易水歌》)
“蕭蕭”,擬聲詞,可以指風聲、落葉聲、馬鳴聲等。“風蕭蕭”譯為The wind soughs and sighs。sough在字典中的解釋是(especially of the wind) to make a soft whistling sound,也就是作沙沙聲、颯颯聲;sigh既可以指人的嘆息,也可以指風的呼嘯。sough與sigh連用,與后面的the waters of Yi are cold一起,更加突出了肅殺悲涼的氣氛。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Spring hills; without companion, I come alone to seek you;
chêng! chêng! trees are felled in the silence of the heights.
(F. Ayscough譯杜甫《題張氏隱居》)
這句詩里的“丁丁”是伐木的聲響,譯者將其翻譯成“chêng! chêng!”,讀之如聞在耳。
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有很多擬聲詞,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和語境,靈活處理。例如:在中文詩詞中經常出現擬聲詞“蕭蕭”,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車轔轔,馬蕭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樣“蕭蕭”兩個字,摹仿的卻是不同的聲音,翻譯成英文也就不一樣了。“風蕭蕭”是the wind whistles,“馬蕭蕭”是the horse neighs,“落木蕭蕭”是leaves rustle down,“蕭蕭暮雨”是evening rain drizzles。
當然,并不是原文中有擬聲詞,譯文必須使用擬聲詞來翻譯,關鍵是要看是否運用得當,恰如其分。
吳經熊先生翻譯李煜《烏夜啼》: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
Last night rains came in company with the gales.
The latticed curtain echoed the Voice of Autumn.
吳經熊先生沒有用擬聲詞來翻譯原文中的“颯颯”風聲,而是巧妙地用了一個動詞echo(回響)。The latticed curtain echoed the Voice of Autumn(簾幃上回蕩著秋天的聲音)。echo雖是動詞,但也是關于聲音的詞,用在此處,有極強的表現力,雖然沒有用“颯颯”二字的擬聲詞,反而突出了“颯颯”的效果。
汪榕培先生翻譯《木蘭辭》,其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汪先生的翻譯是:
She can no longer hear her parents' sound;
She only hears the Tartar steeds around.
汪先生也沒有用擬聲詞來翻譯原文中的“鳴啾啾”,譯文同樣傳情達意,流暢自然。
另一種情形是,中文里沒有擬聲詞,但英文卻用擬聲詞進行翻譯: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The cricket chirrups in the hall,
The year is dying fast;
(Herbert Giles譯《詩經·唐風·蟋蟀》)
《詩經》原文說“蟋蟀在堂”,并沒有說蟋蟀在叫,Giles為了使譯文更加生動,用上了擬聲詞chirrup。chirrup是小鳥、小蟲發出的repeated short high-pitched sounds,可用作動詞和名詞。
凜凜歲云暮,螻蛄夕悲鳴。
Cold, cold the year draws to its end,
The crickets and grasshoppers make a doleful chirping.
(Arthur Waley譯《古詩十九首》)
這是《古詩十九首》中的兩句,意思與前面所例舉的《詩經》中的句子幾乎一模一樣,不做贅述了。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Tis the festival of Yellow Plums!
the rain unceasing pours,
And croaking bullfrogs hoarsely wake
the echoes out of doors.
(Herbert Giles譯趙師秀《約客》)
這是典型的中國南方鄉村初夏的景象,陰雨綿綿,蛙聲一片。詩人用“家家”兩個平聲疊字和“處處”兩個仄聲疊字,增加了節奏感;黃梅、青草、雨聲、蛙鳴,有聲有色。譯成英文時,節奏會弱化,所以Giles把這兩句詩分成了四節,第一節變成了感嘆句:這是黃梅的季節啊!為了更接近原詩呈現出來的夏日的活力,Giles將“蛙”譯成了“牛蛙”(bullfrog),并加上了一個擬聲動詞的分詞croaking,用牛蛙的呱呱叫聲,來襯托夏日的生機勃勃。
說到這里,我覺得非常有必要把我知道的和能找到的部分常見的英文擬聲詞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金屬撞擊聲:clash(咣當)、clank(當啷)、clink(叮當)、ting(叮叮)、tinkle(清脆的叮當聲)、clang(當啷聲,鏗鏘聲)、jangle(叮叮當當)、ding-dong(叮咚)、tick-tack(嘀嗒音)……
水聲:splash(嘩啦)、bubble(冒泡聲)、gurgle(汩汩聲)、sizz(嘶嘶聲)、drizzle(細雨聲)、drip-drop(滴答聲)、pit-a-pat(滴滴答答)、murmur(細雨沙沙聲)……
動物鳴叫聲:neigh(馬嘶)、hiss(蛇的嘶嘶聲)、howl(狼嗥)、meow(貓叫聲)、quack(鴨叫)、oink(豬哼哼)、bow-wow(狗叫)、hum(蜜蜂、蚊子等發出的嗡嗡聲)、croak(蛙或鳥呱呱地叫)、squeak(老鼠等小動物的尖叫聲)、chirp(蟈蟈兒、蛐蛐兒叫)、cheep(吱吱)、chatter(鳥唧唧喳喳)、twitter(鳥啁啾)、growl(動物低吼)、honk(雁叫聲)、roar(獅虎吼叫聲)……
人的聲音:giggle(咯咯笑聲)、chuckle(輕笑聲)、chatter(喋喋不休)、murmur(低語聲)、whisper(耳語聲)、weep(哭聲)、wail(哀號聲)、sob(抽泣聲)、boom(低沉洪亮的聲音)、mumble(咕噥)、snort(噴鼻息)、ha-ha(哈哈)、sigh(嘆氣聲)……
還有很多自然界的聲音和人或物的動作所產生的聲音:rumble(隆隆的雷聲、車聲)、sough(颯颯的風聲)、bang(敲擊撞擊聲)、clap(拍打聲)、rustle(沙沙聲)、rattle(嘎啦嘎啦聲)、swish(揮鞭發出的嗖嗖聲)、whirr(嗡鳴聲)、click(咔噠聲)、rap(叩擊聲、敲擊聲)、creak(嘎吱作響)、crack(開裂聲)、puff(噴氣聲)、smash(破碎聲)、flap(拍打聲)、toot(鳴笛的嘟嘟聲)、thud(砰的一聲)、crash(撞擊的巨響)、tat-tat(輕輕敲擊聲)、flip-flap(啪嗒啪嗒聲)、whizz(子彈飛過的颼颼聲)、peck(鳥兒啄樹木或食物的聲音)、pop(短促清脆的爆裂聲)、thump(碰撞聲)……
有的擬聲詞既摹仿聲音,也常被用作動詞,表示發出某種特定聲音的動作,如thunder rumbling in the distance(遠處雷聲隆隆)、the rumble of thunder(隆隆的雷聲)。還有一些擬聲詞同時代表發聲物本身,如cuckoo(布谷鳥;作布谷鳥叫;布谷鳥的叫聲)、ping-pong(乒乓球;打乒乓球的聲音)等。pom-pom摹仿高射炮的聲音,后來成了高射炮的代名詞。
還有一類比較“朦朧”的擬聲詞,一些西方語言學家將其稱為“聲音象征”。snake和serpent的意思都是蛇,都是s字母開頭,s的字形很像彎曲的蛇身,其發音[s]也容易令人聯想起蛇吐信時發出的嘶嘶聲。h [h]是吐氣音,連續急促的吐氣音,如heavy、heave、huge、hurry、hurl、high、hard,可能給人一種緊張、費力,甚至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聲音象征”屬于比較復雜的修辭現象,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規律性可言,對于母語不是英語的人很難把握,更多要靠讀者的感覺和想象力來認識和體會。
擬聲詞作為一種構詞和修辭手法,用在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當中,能產生或婉轉或鏗鏘,或舒緩或急促,或沉郁或高亢的聽覺效果,從而進一步渲染和烘托主題。翻譯擬聲詞,是一門學問,需要熟悉英語擬聲詞的用法,多讀多看多體會前輩翻譯大家的作品,并在實踐中不斷打磨,才能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聲有色”地呈現給世界。